“小”古玩“大”價格 造就可觀市場前景

  在近日落幕的香港蘇富比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,一只高僅為8.9厘米的清乾隆·琺瑯彩錦地開光式“西洋人物”圖貫耳小瓶,估價1000萬至1200萬港元,成交價則達到了3392萬港元,成為了此次拍賣的最高價。

  這只小瓶之所以能夠戰(zhàn)勝眾多的“大塊頭”,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臺灣故宮博物院,就有一只造型、圖案完全一致,僅高度不同的琺瑯彩瓷器,那件瓷器的高度為14.8厘米。此次的這件拍品出現(xiàn),無疑為這只大瓶配上了“親弟弟”。早在1999年香港佳士得的拍賣會上,一只直徑僅6.2厘米的清雍正·琺瑯彩月季綠竹詩意小杯,成交價就達到了1784萬港元,在當時傲立拍場。瓷器小瓶在拍場的受寵,并非海外市場的“專利”,在2005年江蘇愛濤的秋拍上,一只高度僅為13.5厘米的明宣德·青花雙鳳穿牡丹紋小瓶,成交價達到了913萬元。宣德年間是明代青花瓷的鼎盛時期,其青花瓷以胎質(zhì)細膩潔白,釉色晶瑩肥厚,青花色澤艷麗,紋飾優(yōu)美而著稱于世。這只小瓶青花色澤淡雅,繪畫嫻熟流暢,盡顯宣德官窯瓷之風采,加上小瓶無笨拙感,更見大樣。

  綜觀近年來的藝術品拍賣中,追求瓷器的“大”似乎成為了一個趨勢,不少拍賣行在征集拍品的時候,也盡量尋找大件,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,像天球瓶等器形,大件卻是少見,但不容忽視的是,小件瓷器往往是以賞玩為主的觀賞瓷,因此在許多方面不同于其他日常用的大型瓷器。為了欣賞者賞心悅目,小件瓷器的制作往往非常講究、繪畫精細,不適宜遠距離觀賞,基本只適合手中把玩或近距離賞玩,這也就造就了其可觀的市場前景。

  不僅是瓷器,玉器拍賣中小件的成交價也非常可觀。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的拍賣會上,清十八九世紀乾隆御制白玉瑞獸形蓋盒配道光帝御筆小手卷,估價60萬至80萬港元,成交價則達到了202.4萬港元,對于一件寬僅為7.3厘米的玉器來說,無疑已經(jīng)是天價了。在2006年北京翰海的秋拍上,高僅為6.8厘米的清乾隆·黃玉雙耳小瓶,成交價達到了35.2萬元,該瓶為黃玉質(zhì),玉色黃澄,雙活環(huán)式耳,瓶底附圈足。此瓶最大特色,在于瓶身素凈典雅,光滑剔透,全器只在頸部輾琢簡單紋飾成圈,制作一絲不茍,顯示了清代玉工的高超技術。

  相比大件瓷器古玩,小件在收藏投資中的最大感受,就是能夠細細把玩,這也是其在收藏市場上經(jīng)久不衰,價值持續(xù)增長的重要原因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把玩古玩的時候雙手應該保持潔凈和干燥,取下戒指和手表等硬物,以免劃傷器物的表面。同時也盡可能戴好手套,避免手上的汗液對器物造成破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