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建平是誰?知道的人不多,但夏四毛是誰?只要是陶瓷圈的人沒有人不知,他有一雙很“毒”的眼睛,那是他的無價之寶。
憑這雙眼睛他收藏了很多陶瓷藝術品,夏圣陶瓷也成為景德鎮(zhèn)第一品牌。這些藝術品入別人的眼時往往很普通,入他的眼后就身價倍增。
他曾高價收藏了王錫良一把壺,別人琢磨不透,他怡然自得,因為他的收藏不是盲目,他對王錫良深有研究,而且只收藏精品、珍品。
一、茶壺•放牧圖
這把茶壺畫面清雅,簡約而不簡單。
畫面中一位綠衣姑娘圍了紫色圍裙,手持木漿正在劃動一只小木舟,舟上坐了一位紅衣小童,手持竹枝,似在玩耍,又似在驅趕水中的八只水鴨。姑娘一定有顆熱愛自然和生活的心,因為她扎了紅色發(fā)帶、穿著有粉嫩碎花的外衣,也許她正在放牧途中,也許她正在歸家,她摘了兩朵荷花,盛放的那朵荷花是嬌艷的她,含苞待放的那朵正被童子抱在懷中。
主畫面的八只水鴨形態(tài)各異,三只在小舟前面帶路,兩只在小舟兩邊護航,兩只在舟尾歌吟,還有一只在遠處扇著翅膀撲騰,也許它步調太慢正在追趕掉下的隊伍。淡淡的水波和綠色的水草讓水鴨游動起來,也讓整個畫面生動。
雖然是一把茶壺,一件日用瓷,卻當成藝術品在構思、繪畫。畫面大面積留白,這些留白也成了構圖的一部分,人和動物就在留白中游。
巧妙的是,有只小鴨似乎迷了路,在壺的另一側尋覓,題款就書在這只孤單的小鴨旁,是畫面的注腳,也是岸邊的風景,與主畫面融合在一起。
茶壺有個名字,叫“放牧圖”,整個畫面用粉彩繪制,充滿野趣。根據(jù)畫面風格和款識推斷,這是一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陶瓷作品。
二、大匠•王錫良
王錫良大師看到這件作品后,證實這是他于1961年在陶瓷研究所創(chuàng)作。大師驚嘆于自己當初的創(chuàng)作水準和作品的難得,還提出要用其他作品換回這件作品。
大師為什么對這件作品愛不釋手?這一切是有原因的。
在50多年陶瓷藝術作生涯中,大師以山水、人物畫最為擅長。他的作品大處著眼有氣勢,小處觀之有意味,因善畫中國畫,刻意在陶瓷作品中揉進中國畫講求神韻、計白當黑的形式美感。他的作品,講究立意,注重裝飾,追求靜水流深的藝術效果。其用筆繁簡有度、設色清雅豐潤、構圖巧妙自然。
大師12歲輟學隨叔父王大凡(“珠山八友”之一,景德鎮(zhèn)陶瓷美術名家)學繪瓷畫,在叔父的指導下,全面掌握了陶瓷繪畫技藝,且秉承天賦,悟性很強,對陶瓷藝術的理解頗有見地。15歲時,他能獨立創(chuàng)作,瓷畫藝品出手不凡,當時老一輩藝人對他高度稱贊,說:“年輕有志氣,畫瓷很得意,料盤碟子咯咯響,長大要進御窯廠!辈贿^大師最初學習傳統(tǒng)的筆法和創(chuàng)作較多,他創(chuàng)作初期的作品有很多模仿叔父的痕跡。
直到他開始練素描畫速寫,畫風才為之一變。他開始嘗試去繁就簡,表現(xiàn)整體畫面的輪廓,表達他所理解的:簡約就是美。他筆下的人物,素素的、淡淡的,沒有濃妝艷抹,一副小家碧玉的樣子!胺拍翀D”正是他轉型時期的作品,雖是一件日用瓷,卻極具代表性和藝術性。
三、藏家•四毛
古語云:“酒逢知己,琴遇知音!痹凇胺拍翀D”遇到夏圣陶瓷老總夏建平之前,這把壺一直沒有遇到知音,沒人肯定它的價值和藝術性。當有人把這把壺送到夏總面前時,憑借多年的收藏經(jīng)驗和對王錫良大師的了解,他高價收藏了這把壺。
夏總很年輕,他的收藏經(jīng)歷卻很豐富。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陶瓷收藏,他便一直致力于推介景德鎮(zhèn)的陶瓷藝術家。他常常對人說,陶瓷收藏有很大風險,不能盲目,要理性,要買精品,“不管東西大小,即使是小件作品,只要是精品花大價錢也劃算。好的陶瓷一定要是精品,才有生命力!睅讉月前朋友把王錫良先生的這把壺送到他的面前時,因為是小件作品,而且要價很高而無人問津,他一看就知道這是王錫良大師的精品之作,他很喜歡,愿意高價收購。
現(xiàn)在很多人收藏只用耳朵聽名氣,夏總收藏這把壺不同,他看的是王錫良大師的風格和藝術。據(jù)他分析,王錫良大師一直在學習、一直在變化,其作品可以分幾個時期,在民國時先生跟叔父王大凡學習傳統(tǒng)題材,這把壺是1961年創(chuàng)作,那時大師進入景德鎮(zhèn)陶瓷研究所,也就是后來的輕工業(yè)部陶瓷研究所,作品不但時代特征明顯,體現(xiàn)了中國農(nóng)村當時的社會新面貌,而且擺脫了叔父王大凡那種傳統(tǒng)風格,“這是先生比較精細的作品,造型、填色都很精致,是他的一件精美的代表作。”